荒野地带的精灵——黑腹沙鸡

时间:2010-02-03 13:57:28  来源:互动百科  作者:  点击:

   

字串3

    黑腹沙鸡为中型鸟类,嘴的形状与家鸡相似,但小而弱。后趾存在,但非常短小。尾羽短而尖,雄鸟的头顶、颈部和上背为灰色,颏部、喉部为栗色,并向颈侧延伸,形成颈环。喉的下部有一个三角形的黑斑,并延伸至颈部。黑腹沙鸡栖息于山脚平原、草地、荒漠和多石的原野。在中国仅分布于新疆北部的阿勒泰、哈巴河、和丰、博乐、福海、托里和西部喀什、天山等地。

字串6

 黑腹沙鸡-概述       
中文名:黑腹沙鸡
拉丁名:Pterocles orientalis
英文名:Black-bellied Sand Grouse、Black-bellied Sandgrouse
物种命名人及年代: Linnaeus, 1758 字串9

黑腹沙鸡-物种分类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 脊索动物门->脊椎动物亚门->->鸟纲->今鸟亚纲->->今颚总目->沙鸡目->->->沙鸡科->->沙鸡属

字串6

黑腹沙鸡-分布范围        字串4

    黑腹沙鸡繁殖于中国新疆北部及阿勒泰、哈巴河、和丰、博乐、福海、托里等地,迁徙时见于新疆西部喀什。
黑腹沙鸡在国外分布干欧洲的伊比利亚半岛、非洲西北部、加拉利群岛、亚洲中部、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,冬季还游荡到伊朗、伊拉克、印度、俄罗斯南部,以及意大利和德国等,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北部的阿勒泰、哈巴河、和丰、博乐、福海、托里和西部喀什、天山等地。

字串7

黑腹沙鸡-保护级别       
    《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•鸟类》中列为未定种 。此鸟自1930~1935年有过采集记录外,1960年曾采到过标本。数量相当稀少。

字串3

黑腹沙鸡-外观特征       

字串6

    黑腹沙鸡黑腹沙鸡为中型鸟类,体长29一34厘米,体重370—470克。嘴的形状与家鸡相似,但小而弱。后趾存在,但非常短小。尾羽短而尖,不延长。虽然它的名字也叫“鸡”,但与鸡类的亲缘关系较远,而与鸠鸽类的亲缘关系却较近。雄鸟的头顶、颈部和上背为灰色,沾有草黄色,下背、腰部和尾上覆羽为暗灰色,中央尾羽为土黄色,具灰色的横斑,先端为灰绿色,并具窄的土黄色边缘,其余尾羽具宽阔的白色端斑,同时颜色也依次变深,到最外侧一对尾羽则变为暗灰色,仅基部沾棕色。颏部、喉部为栗色,并向颈侧延伸,形成颈环。喉的下部有一个三角形的黑斑,并延伸至颈部。胸部为灰色,其后紧接一个黑色横带,并向两侧延伸至肩部的两侧,黑色横带之后还有一个宽阔的浅黄灰色带。胸部、两胁、腿覆羽的上部和肛区等均为黑褐色。雌鸟通体为淡沙黄色,头顶有细的黑褐色纵纹,背部、腰部和尾上覆羽有黑褐色的斑纹或横斑。中央尾羽的颜色与背部相同,外侧尾羽较暗,均具有白色的端斑。额部、喉部为灰黄色而近白色,有细的黑褐色羽干纹。头侧及眼先也有细的黑褐色羽干纹。胸部为淡赭色,腹部珠灰色或污白色,两胁黑褐色,形成大块的腹斑,尾下覆羽、覆腿羽以及跗跖上的羽毛均为白色。虹膜褐色,嘴灰褐色,先端较暗,趾灰褐色,爪黑色。尾羽短而尖,不延长。

字串9

黑腹沙鸡-生存习性       
    黑腹沙鸡栖息于山脚平原、草地、荒漠和多石的原野。常呈小群活动,冬季有时集成大群。善于奔跑,也善于飞行。飞行时两翅煽动非常迅速,常发出“呼呼”的声响,飞行的速度也比较快。白天常飞到数十公里外的水源处去喝水,饮水的动作和鸽类非常相似,将嘴伸入水中,连续吞咽而并不抬头。主要在地面上觅食平原和荒漠上的植物种子,也吃植物的叶、芽和昆虫等。 字串6

黑腹沙鸡-繁殖特征       
    繁殖期为5一6月。3月中旬即开始配对。通常成对营巢于平原或有稀疏植物的低山丘陵荒漠地带。巢大多只是利用地面上的凹坑,或者由亲鸟扒一个浅坑即成,里面没有任何铺垫物,或仅有少许小的圆石头。每窝产卵2一3枚。卵的颜色为淡灰色、土黄色,略微缀有绿色至橄榄色的斑,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化。 字串3

黑腹沙鸡-沙鸡科介绍       
    本科有2属:毛腿沙鸡属和沙鸡属。毛腿沙鸡属有毛腿沙鸡和西藏毛腿沙鸡2种,中国均有分布。毛腿沙鸡见于新疆、青海、甘肃、内蒙古和东北;西藏毛腿沙鸡在西藏南部、四川西北部、新疆西部、青海南部和东部繁殖,冬季迁至海拔4000米以下的地带。沙鸡属世界有14种,分布于非洲、欧洲和亚洲;中国仅有黑腹沙鸡1种,在天山地区繁殖,为新疆西部喀什一带的。毛腿沙鸡体型大小似鸽子,体重约250克;头较小;上体沙棕色,杂以黑色横纹;翅膀长而尖;中央尾羽特长,成叉状;后胸有淡棕色带;腹部淡沙棕色,有一黑色块斑;脚和趾都被以较密的短毛,足3趾,脚底为垫状,被以细鳞,适于在沙漠中行走。栖息在沙漠和荒原,常大群在开阔地飞翔觅食,往往是低空疾速飞行。在新疆、内蒙古繁殖。在地面沙土凹处筑巢。卵椭圆形,每窝3卵。食物主要为各种植物种子和幼芽。肉嫩味美,可供食用;尾羽长而尖,可作装饰品。

字串6

黑腹沙鸡-常见沙鸡        字串5

1、西藏毛腿沙鸡

字串5

字串9

  字串6

    生活习性:生活在荒漠、草原、半荒漠、高山草甸草原及湖边草地。喜欢集群,夏季多十几只一群活动,冬季常集成数百只大群,在开阔地带觅食,飞行速度快,但飞得低。多以豆科植物的花、叶、嫩芽、种子及其他植物的种子为食,有时也吃鞘翅目的小昆虫。在地面挖穴为巢,每窝产卵3枚。 字串1

    分布及繁殖:西藏羌塘及南部及南部、四川西北部石渠、北达新疆西部阿克陶、青海南部玉树、东部柴达木盆地、青海湖、天峻。过去在青海柴达木盆地、青海湖周围经常可以见到,每一调查区可见到30-40只以上。1972年鸟图美仁考察中每天可见到3—4群,每群约10只左右。但在1986年鸟图美仁、阿拉尔考察中沿途只见到2小群,数量较过去有所减少。

字串7

    保护措施及建议 :致危因素人为的大面积开荒,使大片土地沙化,植被被破坏,成为西藏毛腿沙鸡致危的主要因素。加之乱捕滥猎,致使数量逐年下降。建议增补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。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《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、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》。

字串3

2、毛腿沙鸡
    动物形态:雄鸟(冬羽):额、头顶前部、眉纹沾黄,头侧纯黄色;颏淡棕色;头顶及头后部和后颈暗棕灰黑,还具灰黑色羽轴纹;颈侧灰色;喉和后颈基处两侧的块斑均犭红色;上体砂棕色,满黑色横斑;这些黑斑在背的较粗,向后变细而密;肩羽与背相同。两翅的覆和三级飞羽均砂棕色,与背相同;三级飞羽杂以蓝灰以至黑色的不规则状斑纹;中覆羽先端缀以黑色圆斑;大覆羽外先端深林色,决后各羽相骈,形成一道林带,斜贯于翅上;初级覆羽的棕色较内侧覆羽稍淡,而中央纵贯以宽阔黑纹;翼缘亦砂棕,而缀以黑斑;小翼羽外砂棕,而内黑褐;初级飞羽大都蓝灰色,而具黑色羽干;第一枚体形尖长,外纯黑;其内侧初级飞缘以砂棕色,棕缘向内渐阔,至最内的3枚则棕缘甚著,尤其在内上,而中央的蓝灰部亦较为黑褐色;次级飞羽棕,而外具褐色纵纹。中央尾羽非常延长,大都呈吵棕色,沿羽干两侧的横斑呈灰色,向边缘则转为黑褐色,蓝灰部分且前后骈连,便羽毛中央部以及延长部悉成此色;外侧尾羽的外蓝灰,内呈砂棕与黑褐色横斑相杂状,羽缘砂棕,羽端棕白,所有尾羽的羽干悉为黑褐色。胸棕灰色,下胸贯以一道棕白色横带,其中更杂以数条黑色细斑;腹淡砂棕色,中央具一大形黑块,延伸至两胁;覆腿羽和尾下覆棕白色,较长的尾下覆羽近基部没羽干有黑斑,黑斑呈羽毛状,腋羽白而缀以黑端;翼下覆羽棕黄,近缘处杂以黑点。雌鸟:羽色和雄鸟相似。但头顶、后颈均与背同;额、喉、眉纹与块斑等 均为棕黄而无锈红色;背上黑斑比较狭短而呈波状,翅上的小、中覆羽均荼缀以黑斑;下颈与胸间有一黑褐色细环;胸侧缀以黑色圆点,腹部是斑染七克力色,我们有一号标本的第一枚飞羽只变尖,未延长,所以还短于第一、二枚飞羽。虹膜暗褐;嘴蓝灰色,嘴跗躔和趾密被以短羽;爪角褐。 字串4

    生态:生活于荒漠、半荒漠地区,在柴达木一些农场耕地周围也易见到,多成群活动,小到几十只,多则上百只,飞行很快,但距离不长,并发出很大的啸声。我们曾考察至冬季成群飞到克鲁克湖边饮水和觅食。在青海湖6月中旬曾见到雏鸟。

字串5

     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《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、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》。
字串6

   动物特征全长约45。m。体形似毛腿沙鸡,翅与尾均尖长,中央一对尾羽最长,羽片大部分为沙棕色,并具黑色横斑,羽端转为蓝灰色,羽干黑色;头部至后颈白色,具有明显的黑斑,头的前方具纵纹,上背棕黄色,下背至尾上覆羽呈灰白色,肩羽杂以黑色斑块,初级飞羽和腋羽黑褐色,外侧尾羽及尾下覆羽肉桂色,具栗色和黑色横斑,下体棕白色。嘴蓝灰色,脚与趾密被短羽,脚趾连在一起、底部具有肉垫。
救救大自然环保公益网站:WWW.99DAZIRAN.COM

推荐信息

    24小时热门信息

      A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