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东济南:太甲山诸泉的故事

时间:2009-07-13 14:06:36  来源:齐鲁晚报  作者:  点击:

字串2

字串3

字串4

  字串7

     在风景如画的济南仲宫卧虎山水库东南,有一座太甲山屹立。它雄踞在锦绣、锦阳、锦云三川汇流的咽喉之处,环山皆泉。每到春季,梨花似锦,犹如一幅集山、泉、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山水屏风画,浓墨重彩,一气呵成。大山的深处,还有许多未解之谜,又为它平添了几许神秘。  字串7

    许邦才与南泉寺

字串2

     明万历六年(1578年),曾经的济南德王府右长史许邦才,卸任居家已经多年,他的好友李攀龙和殷士儋也都相继故去,历下四诗人仅其独自存世。思念友人之余,他不禁突发感慨说“予以老病火驰”,所以要“求就阴之地以息”。于是便在仲宫太甲山南泉寺“乃市寺僧房地一分,相度经营之宜”,作为自己颐养天年的场所。“于是命工鸠材,埏埴既禀,次第修葺”,在次年正月完成改造,南泉寺终于“视前改观矣”。 字串5

     三月初春,许邦才来到南泉寺斋居,在寺僧湛彻的邀请下作《重修南泉寺记》。 记称:“南泉寺,在省会南四十五里仲宫之东,山阴之半。寺迄南出泉三四泓,冬夏不涸,故名。其昉日久,而不可详。但南崖巅有至元重修字,乃知不始自元矣。至我朝正德时重修,已磨石,未刻,而其人已不可考。”

字串6

    也就是说,南泉寺的历史当追溯到元代以前。今太甲山有隋唐时期的造像三尊,当可证明此说。后来该寺依旧屡兴屡废,绵延不断。清道光二年(1822年)三月十五日,附近村民集资修葺,作《重修南泉寺碑记》 说:“葛而庄东南……有泉名为南泉,此泉居七十二泉之首。泉北有大雄宝殿,东有协天大帝……殿前有古柏二株”,称该寺为“锦绣川之大观也”。 字串6

    民国时期,再立《重修南泉寺碑记》 曰:“郭而庄之阳有南泉寺,南接太甲陵,北近锦绣川,山环水抱,形势绝盛,诚历下之胜境也。创建不知何时,重修非止一次。”经过了这次维修,全寺“焕然一新,巍乎可观”。

字串8

    其中所谓“太甲陵”者,即今太甲山,极顶称“康王顶”。这里环境优美,群泉出露,锦绣、锦阳、锦云三川汇聚山西。南泉寺则在山阴群山三面怀抱之间,坐东面西,以泉得名。盖因寺东南隅有两泉池并立,曰“南泉”。泉水自岩石中出,汇集在石洞之中,洞有券门。及满,自然溢出,向北曲折寺内,最后沿暗渠入1965年修建的“四清水池”内。既然寺以泉名,则可推断南泉已经有了千余年的历史。 字串4

    南泉迤南百余米的山间小径边,又有永清泉。泉自石壁缝隙中流出,水量很大,汇为一池。泉池为块石垒砌,全封闭,作为周围居民生产和生活的水源。池壁有1965年“永清泉”石刻,当与南泉同时疏浚。如今南泉寺仅剩一座钟亭,质朴端庄,上镌对联为“ 声偕六律达三界 韵叶五音彻九霄”,横批“赞和”。寺之内外,大山上下遍植梨树,春季花开烂漫时节,犹如白雪纷飞,许邦才当年在这里养老,自是上等的选择。 字串5

    太甲山上的康王顶

字串9

    太甲山名称的来历,衍自古历山。《后汉书·郡国志》注《皇览》云:“太甲有冢在历山上”,并附于“济南国历城”之下。 《通典》 亦谓:“历山有太甲冢。”后来古历山消失,民间又转移传说,将陵墓安在了“历城南四十余里”的太甲山。太甲,乃是成汤的孙子,第四位商王。即位后纵酒过度,被伊尹放逐桐宫。后来悔过自新,重新即位。

字串7

    民间传说,太甲生前看中了这个三川汇流之地,想葬于山下。其子沃丁却反其道而行之,把他葬在太甲山巅康王顶了。不过上述传说却早已引起了前人的怀疑。孙星衍在《太甲陵考》中认为此说“误也”,他指出太甲的陵墓当在菏泽东北的历山。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和诗人董芸也对太甲陵很不认同,称“今山上实无冢”,实在是“非也”。 董芸曾作《太甲陵辩》,并作《太甲陵》 诗说:“石径何人拄瘦藤,乱松残雪夕阳僧。空山终古无行迹,谁吊当年太甲陵。”即此山自古以来就没有什么陵墓,怎么就把太甲牵扯上了呢?后来济南诗人乔岳又考察未果,称“无路堪寻太甲陵”。

字串3

    梳理上述这些说法,我们可以得到清晰的脉络。之所以会产生太甲陵的传说,还是因为前人误将太甲陵墓附会在了“济南国历城”之下所导致的。并且济南的古历山,名气太大,使得“南山通得‘历’之名”,佛慧、千佛诸山即是近传的例子,太甲山和商王陵墓则是较远的附会。

字串8

    清泉孕育的醴泉寺 字串8

    在宁海王墓西北、 太甲山阳,还有一座古寺名为醴泉寺,俗称四合寺。该寺与南泉寺隔康王顶背靠,且都在元代重修。寺内嘉靖四十一年济南府学庠生刘迁珮的《重修醴泉寺记》 碑曰:“醴泉,历之名寺也,去县治六十里,不知何自始立。元至正甲申(1344年)有重修记录,则寺之创制远矣。其寺依山带河,环以峻岭,中有甘泉。寺之得名,盖取山中出泉之义,诚为殊胜。”

字串5

     醴泉寺虽然年代不详,但是据碑文可知其为曹洞宗的寺庙。之所以俗称四合寺,乃是寺庙位于山半的一个半月形高台之上,坐北朝南,四面环山。而醴泉寺之名,则来于寺中的醴泉,醴泉也是寺中的唯一水源。 字串8

     醴泉在《重修醴泉寺记》碑的西北山崖下,为石砌方池,内呈井形。泉池西壁为嘉靖十六年(1537年)六月初四僧人正广建立的龙神龛,据题名可知当时的住持为如良法师。虽然寺已湮灭,泉水却至今常年不涸,清澈甘醇。寺庙内外漫山种植核桃、杏树,全赖汲取醴泉浇灌。半月形高台之下,环植垂柳,由此可见周围泉源旺盛之势。

字串7

    寺之西北,有泉名崔家泉,以泉边居民姓氏得名。2004年,济南一位叫做“崔家泉”的先生,因与泉同名,故立碑于泉边。不过后来因为商业开发,被改为了“龙泉”。如今被砌在圆形券门内,水自门内流出,依次注入层层小池,最后汇集到一大型蓄水池中,供周围居民生活使用。池边垂柳婆娑,芳草萋萋,俨然一块小型的湿地。 字串9

    崔家泉再往东北山阴有泉曰青龙泉。因处于芦姓茔地,又称之为“芦家泉”。泉水积于一圆一方两池内,圆池为泉源,终年不涸。水满,自方池流出,在西面一棵巨大的柳树下成一湾小塘。树下塘边立石桌凳,可汲之烹茶,阴凉无限。太甲山诸泉的成因,乃是片状红页岩易于渗水所致。醴泉、崔家泉和青龙泉周围皆是这种地质结构,且三泉边均垂柳茂盛,于大山之上实属少见。

字串1

    太甲山诸泉,最终分别注入锦阳川和锦绣川,滋润着大山不知多少流年。许邦才在《重修南泉寺记》中说“寺有废兴,泉无绝续”,正是南泉寺、醴泉寺和太甲山的真实写照。    文/片 陈明超   

字串2


救救大自然环保公益网站:WWW.99DAZIRAN.COM

推荐信息

    24小时热门信息

      AD